如果说,有一种力量,亦刚亦柔
徐暖阳
如果说,有一种热度,比直逼38度的伏天更加灼热,那一定是拳拳的爱国之心;如果说,有一种毅力,能让三十多人在一天内东北西跑一百多公里,那一定是出于历史的尊重与铭记;如果说,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人动容落泪难以忘怀,那一定是感人肺腑的大爱与奉献。历史常常是理性的,他会用冰冷的死伤数据告诉你残酷的往事,历史又往往是感性的,总有那透过岁月仍然真挚动人的感情穿过炮火硝烟来打动你,让你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震撼于千百人所经历过的艰辛与感动,今下午,所打动我们的,便是亦刚亦柔的沂蒙红嫂。
7月25日下午两时许,山东大学(威海)暖兵筑梦志愿服务支队红色鲁情调研团来到了沂蒙红嫂纪念馆,纪念馆仍然是保持着古朴村落的模样,让人恍惚中不禁觉得,下一秒就会有一位面容和善的老奶奶吱呀一声推木门而出,手里拿着送给八路军的鞋垫。抚摸着青白色的砖头砌成的矮墙,看着居民简陋的草屋,我们想象着在那个硝烟四漫、人人都难以自保的战争年代,会有不识字的农妇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那些伤员;在那个物资匮乏、饱暖难求的危机之刻,会有村民自发的把家里最后一口粮、布都奉献给前线战士;在血流成河、伤亡人数与日俱增的村庄里,村民仍然愿意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往前线。激烈的战争带来的是一致的军民团结,残暴的敌军逼着我们更加奋勇,而空前的苦难呼唤着无边的大爱,在几位红嫂的事迹下,我们的感受愈加深刻,心里愈加泛起崇高的感情。
聋哑阻碍了她感知外面的炮火声和厮杀声,却没有闭绝她心里对于战争的支持和对八路军的殷切关怀,在遇到奄奄一息的年轻八路庄新民时,她毅然决然解开前襟用乳汁喂养,这种大爱跨越万千,这种奉献崇高无比,这种救助亦是出于人性之中美好的天性,这就是红嫂原型明德英的感人事迹。而妇救会会长李桂芳,更是在八路军无桥可渡的紧张关头,号召妇女以身为桥柱咬牙举着门板送八路军过河,冰凉的河水浸泡着她们的身躯,甚至不乏许多有孕在身的妇女,可她们愣是咬着牙保持着站立的姿势,木板上八路疾跑而过,她们柔弱的肩膀承担的百人人体重量或许使他们麻木,可是她们的臂膀丝毫没有放松,这种力量无疑是伟大的,正是这种鱼水情深的支持与滋养,助使八路军在前线能够愈战愈勇,因为他们的身后,是人民。
正如曾经被王换于所照料的八路在解放之后回沂蒙找寻恩人时村民对他说的:“这种事,在俺们这太多啦,那个妇女没有照料过几名伤员呢?”这种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沂蒙母亲王换于,照顾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革命后代,真正的谱写了无疆的大爱,拥军妈妈胡玉萍甘愿多交累计一万多的党费,老伴治病的钱也被交到了中央组织部,真正拥有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胸襟,沂蒙六姐妹踊跃支前,宁愿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要来回二十里路送饭,矢志不渝的拥军情怀真挚感人……
革命年代,正是因为有这些在后方殷切关怀支持革命的红嫂们,在沂蒙山的革命才能势如破竹般取得突围和胜利,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11716万斤米面粮食,紧缩的年代沂蒙劳动人民仍然可以供出如此丰足的物资,救护6万人伤病员,掩护抗日工作人员和革命军人9.4万人,村民和红嫂的悉心照料使得抗战力量绵延不绝又势如钢铁。
离开红嫂纪念馆,回头看着低矮的房屋,简易的农具,透风的居室,很难想象在几十年前的抗战年代,条件更加艰苦的情况下,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活跃着一群如此有着伟大胸襟和高尚品德的红嫂们,正是因为有她们,这片本来是穷山恶水的山区,变成了温暖无比让人回忆的感怀之地。红嫂是柔的,温温柔柔的母亲般的关怀使战士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归属,红嫂更是刚的,面对残暴日寇的逼问仍然不肯供出八路的所在,面对严密的火线封锁仍然去为八路运输物资,更有面对家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忍住悲痛更强有力的支援前线的崇高觉悟。亦刚亦柔,成为沂蒙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通过调研,暖兵筑梦志愿服务支队红色鲁情调研团也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沂蒙地区的红嫂们对于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和她们博爱的胸襟和与战士们的鱼水情深,我们将更加明晰身上的重担,铭记历史,记住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妇女们,记住她们对战争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红嫂精神,也将作为沂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铭记,传承,发展。